地球环境的演变产生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地球环境,生物物体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具有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有其特有的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生物间的生物关系,即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稳定性高,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与其他生物一样,离不开与生物一起协同演化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而生存,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产之后,人类开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并且人类的活动水平及影响力不断加大,已对自然演进的过程及自然结构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一方面依赖于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能力构建了与自然系统相隔离的庞大人工系统,越来越使自己变成生态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系统进行强烈改造和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城市是一种建筑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实体,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实体,能流、物流、信息流高速交换的经济、科技、文化实体。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自然系统本底基础上的,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还是生物意义上的城市,人类不可能离开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而独立生存。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 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城市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适合人居的户外环境。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
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类型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和能量,离不开经过长期演化获得的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向自然环境异化方向发展,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大,城市的空间, 甚至局部大气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 所建造的庇护所(shelter)越来越特化,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越来越依赖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调和, 无论是环境还是心理都需要这种调和,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调和作用只有依靠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 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
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科学的方法,其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1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则
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界没有废物
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1.2 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
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 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 van valkenburgh 设计的general mills 公司总部(位于minneapolis,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1.3 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 现在却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佛甲草花盆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1.4 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被观赏花木、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并且大量引用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2 绿地设计重点把握的几个原则
师法自然一直是造园的基本准则,合理、科学地运用景观生态设计手段,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充分运用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绿地环境。在绿地设计中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原则。
2.1 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满目高楼林立,大家向往绿色,渴求自然。因此,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室外植物墙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完美的植物景观也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造景创作中,四者应综合考虑、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2.2 景观特色鲜明,层次丰富
特色鲜明的景观形象能增强园林绿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设计时应深入挖掘地方文脉,避免出现罗马柱、大喷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增强创作的生命力。同时,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
2.3 因地制宜与合理引进相结合
中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树种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在设计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 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有计划地引种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2.4 传统技艺与适当改造相结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设计时可以吸取我国古代造园的精华和现代西方造园新思想、新技术,结合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用众家之长创造现代城市丰富的绿地景观。
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 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斜屋面绿化容器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l立体绿化花盆dquo;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2)使设计的结果在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又满足人类需求。生态化设计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8-15.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3-30.
[3]俞益武.生态学原理在园林中的应用[j].蓝天园林.
[4]温永红.浅谈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199-200树穴盖板.
[5]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1(2):71-76.
[6]王存宝.景观设计要遵循自然辨证法[j].景观中国.
[7]newton, n. t. 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1971.
[8]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9]魏晗.浅谈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表现[j].小城镇建设,2003(8):52-53.
[10]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11]newton, n. t. 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1971.
[12]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sim van der ryn and cown,stuart.ecological design[m].island press washington.d. c, 1996.
[14]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69-70.
[15]王秀华.现代景观环境基本属性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13(2):27-29.
[16]关士续,申仲英,等.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7]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3-30.
[18]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1(2):